新年新气象。织金县城步行街行人来来往往,喜庆的音乐从街边店铺流淌而出。
街角,45岁的补鞋匠胡兴祥麻利地摆开工具,木箱开合发出吱呀声,引得路人侧目。
木箱里躺着两代人的光阴。父亲传下的铜柄锥子,手柄凹痕早被磨得温润;父亲用秃的锉刀,刀刃上仿佛还沾着上世纪90年代的布鞋纤维;他现在自己用的线轴倒是新的,丝线一圈一圈泛着柔和的光泽。
“22岁接手这摊子,一晃23年了。”胡兴祥专注修鞋的神情和几米开外的那尊铜像神似。铜像也戴着眼镜,还有金属褶皱与他眼角的细纹也有几分神似。
“胡师傅,救急!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双鞋,你补的鞋底牢靠。”李先生小跑着过来,鞋跟脱胶了,像张开了嘴。
“好嘞,马上给你弄。”胡兴祥微笑着回应,随后熟练地转动补鞋机。他掌心茧子厚实,手腕翻转的节奏却像钟摆般恒定。
“生活过得很平淡,但还算美满吧!两个孩子,大的正在读大学,小的上高中。靠着这门手艺,日子虽不富裕,但也踏实。”胡兴祥说。
胡兴祥守着他的修鞋摊,也守着小城的烟火日常。纳底锤的敲打声在小巷回响,将23载春秋敲进下一段待修补的时光。
责任编辑:陈 红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