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黔西市协和镇强化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,丰富和拓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内容,不断推动建立“政府、学校、社会、家庭”共同关爱、“预防、保护、惩治”宽严相济的多元化未成年人保护机制,全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。
当好“守航人”,让政府保护更有为。一是摸底数。全方位、无死角,认真开展未成年人防范风险摸底排查,确保不落一户、不漏一人。准确掌握辖区内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人数、姓名、监护人情况、学习情况等信息。重点关注留守儿童、困境儿童、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,建立详细信息台账,并实行动态管理。二是明责任。建立镇级包保责任人、村级包片干部、法治副校长、片区包保民警、学校包保教师“五级包保”工作机制和“周调度、月走访”机制,落实未成年人包保责任,定期开展家庭走访,注重困境、留守儿童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关心关注,了解身心状况,及时给予帮助。三是促帮助。严格落实各项惠民补助政策,强化对辖区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、留守儿童、困境儿童的走访关怀工作,将符合保障要求的未成年人及时纳入保障,按时足额发放补助资金,实现政策到人;向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助学补贴,托举每一位乡村孩子求学梦。
做好“引路人”,让学校保护更有力。一是推进平安校园建设。切实推进“法治进校园”活动,常态化开展“预防青少年犯罪”“预防性侵害”“预防校园欺凌”“防诈骗”等专题讲座,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遵纪守法。持续加强防溺水、交通安全、消防安全、防灾减灾、禁毒等方面专题教育,有序推进“平安校园”建设。二是开展健康教育活动。采取心理疏导、丰富教育资源、加大关爱力度,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服务。对留守儿童、孤残儿童、困境儿童、离异或单亲家庭子女、性格孤僻行为偏激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落实“一对一”关爱帮扶,及时化解安全风险。三是严防电信网络诈骗。着力向学生讲解网络沉迷以及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。加大学校和家长沟通力度,通过家长会、告知书等方式,督促家长加强对子女使用手机、网络的监管力度,防止沉迷网络游戏,确保网络保护有深度。
扮好“明白人”,让社会保护更有序。一是拓展“护学岗”。加强“警校联合”管理,建立学校与镇派出所、镇平安法治办公室统筹联动机制,由教师、民警、辅警组成“护学岗”,在易堵路段开展常态化交通安全宣传和文明劝导活动,守护学生上学、放学安全,提高校园周边见警率,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稳定。二是巡查“全覆盖”。加强对辖区台球室、棋牌室、ktv、酒店等娱乐场所开展治安巡查,向场所负责人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政策;全面整治商店、文具店、小卖铺、街边摊点等向未成年人售卖香烟、管制刀具、非法出版物、烟酒等问题,有效净化未成年人成长土壤。三是惩戒“零容忍”。持续加大对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,以“零容忍”态度“优先受理、优先出警、优先立案、优先侦办”,依法妥善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。严格落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,把依法惩戒和精准帮教相结合起来,促进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。
用好“贴心人”,让家庭保护更有方。一是强化家校协作。每学期定期举办家长“课堂”,帮助家长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、成长困境,促进家长与子女间的有效沟通,倡导家长们依法、科学带娃,做合格家长。通过“小手牵大手”“家长微信群”等方式,逐步构建起“学校 家庭”统筹联动的家庭保护模式,积极协调解决问题。二是强化家长责任。实时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监护情况开展监督,动态掌握情况。对不履行监护责任、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时依法予以提醒。针对因突发事件造成监护人缺失的,加大各方面政策争取力度,做到“应保尽保、应救尽救”。三是强化家庭教育。多部门联动,督促指导村(社区)弘扬好家庭、好家教、好家风,对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、普及家庭教育知识,为未成年人成长创建良好、和睦、文明的家庭环境,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抚养、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教育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