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山村位于大方县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东北方、油杉河风景区境内,下辖3个村民组,共187户675人。河山村原为长石区施梨公社合山大队,1992年更名为“河山村”,并入星宿,一直沿用至今。
河山村常住居民主要有汉族、苗族、彝族、仡佬族,其中汉族人约占全村人口的70%,少数民族约占全村人口的30%。全村总面积9.75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1245亩,林地面积12650亩,荒山草坡8000亩。河山村属于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夏秋两季雨量充沛,自然条件较佳。
粮食作物主要以种植玉米、洋芋等为主,此外还种植有李子、桃子,但因产量较少,大部分农户种植的水果都是自用,不对外销售。养殖以猪、牛为主,部分人家还养了鸡、鸭、鹅、鱼,但都是小面积、小数量养殖。
绿色发展唱响未来
河山村紧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——油杉河景区,2018年以来,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和乡村振兴深入推进,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实现了华丽蜕变,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走进河山村,这里青山环绕,一排排黔西北民居错落有致。依山傍水的村落,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,真是一处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的世外桃源。
过去,河山村曾因地势高寒多雾、交通闭塞、基础设施落后、农业种植方式单一等因素,导致经济发展滞后,贫穷落后成为当地的标签。70多岁的村民王定明说,他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,以前村里的条件和现在相比,简直一个天上,一个地下。“这几年路通了、电通了、水通了,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,吃不完穿不尽。”
近年来,随着河山村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,村容村貌也得到极大改善。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寨,如今变得焕然一新,村民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。一边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,一边是人均收入不断提高,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之下,村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。
油杉河景区的优势同样功不可没,它让河山村的发展后劲十足。近年来,河山村因地制宜,狠抓产业结构调整,大力推进旅游、特色农业等“n”项产业融合发展,实现了产业结构更优、农村基础更牢、发展动力更足的良好局面。
下一步,站在乡村振兴的崭新历史起点上,河山村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,坚决践行“两山”理论,大力培育旅游、林下经济和畜牧业,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。
苗族文化彰显风采
河山村苗族群众居多,因此保留了大部分苗族传统习俗。河山村属于川黔滇方言区(西部方言),辖区内95%以上的苗族群众都会说苗语。同时,河山村的苗族服饰式样繁多,色彩艳丽,上身一般穿窄袖、大领、对襟短衣,下身穿百褶裙,在头上包头帕,腰间系一幅绣花围腰,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。每逢过年,初一到十五都要跳花坡,即“苗族跳花节”。苗族跳花节是流行于贵州省的苗族传统习俗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是苗族群众为祈愿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。截至目前,河山村共举办过两次跳花坡联欢会,由河山村党支部、河山村村民委员会主办,文化爱好者资助。
在婚嫁方面,苗族青年男女情投意合后,父母为其选择吉日结婚。婚前一段时间内,男女双方不能见面,俗称“婚前不见面”,结婚的前一天,男方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。结婚这天,男女双方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和同寨乡亲。新郎由伴郎陪同,带着礼物前去娶亲。娶亲者中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年男子领队。娶亲者到达女方家时,会有妇女伸出竹竿拦住去路,要与娶亲者对歌。每对完一首歌,娶亲者都要拿出礼物送给这些拦路者。姑娘们还会围住新郎将他折腾戏弄一番,引得宾客发出阵阵哄笑,给婚礼增添了无限情趣。新娘娶回家后举行拜堂仪式,新郎新娘向长辈宾客敬酒,接受他们的祝贺。开始吃饭时,新郎新娘要先给父母盛第一碗饭。
丧葬方面,主要是“打嘎”,也就是俗称的“开堂”,都有吃酒席的意思。在丧事结束的最后一天,有人去世的这家人宴请宾客来吃酒席。在苗语中“打嘎”还有一种解释就是“打牛”。这些“牛”是由已故之人嫁出去的女儿买来,有几个女儿就买几头,没有女儿的人家,主人家就自己买一头,其用意是为了让已故的人能够带着它们去天堂开始新的生活。在农村,猪和牛就是农民的家产,因此,这一习俗对于他们来说蕴藏着美好的寓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