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纳雍县寨乐镇,群山环抱的新桥村如同一颗明珠镶嵌于大地之上。这里,鼠仲河蜿蜒流淌,滋养两岸沃土;国储林退耕林交织,山泉清冽。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新桥村以生态为底色,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、治理有效、乡风文明的乡村画卷。
村名:因桥而名
清乾隆年间,穿青人先祖为避战乱,携家带口溯鼠仲河而上,见此水绕山环,地肥林密,遂伐木结庐,垦荒筑田,因有龙井而将此地取名“龙井寨”。后因河畔古桥屡遭洪水冲毁,村民齐心重建石拱桥,于是又将“龙井寨”更名为“新桥村”。
数百年来,汉、苗、彝等民族陆续迁入新桥,各民族同耕共织,谱写了多元交融的民族杂居诗篇。旧时的新桥村,以刀耕火种方式维系生计,信息闭塞。20世纪1950年代,村中第一所小学落成,新桥村从此燃起了文明的火种;20世纪1980年,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地,贫困桎梏被彻底打破;2014年,新桥村被列为贫困村,经过干群持续不辍的努力,终是旧貌焕了新颜。
业态:种养结合
依托村里的大龙井这一资源,新桥村引进贵州龙井源泉水业有限公司,建起了现代化水厂,村里有了集体积累。同时,新桥村建成了50个草莓大棚、2处村集体圈舍,有了村里的核心产业。另外,新桥村还引导农民改弦更张种起辣椒、折耳根等高效作物,走出了种养结合的增收之路。
新桥村的森林资源是一张特别名片,400亩国储林与800亩退耕林的融合,既守住了生态红线,又孕育了农旅融合业态,诠释了什么叫做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民生:硬件过硬
基础设施的完善,是新桥村迈向现代化的硬件支撑。
180盏路灯点亮了乡间夜路,4.5米宽的产业路与28米长的新桥连通了发展血脉,5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成了村民办事的“幸福驿站”, 34户人家改房,1921人饮上“放心泉”。
一组数字见证了新桥的蝶变:医保参保率95.3%、脱贫户慢性病签约服务达100%……新桥村以绣花功夫织密了民生网络,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安居乐业的希冀。
治理:民议民促
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更要铸魂。新桥村以“三步三会三公开”机制为抓手,让村民自治成为可能——村民共议共促的红白理事会,破除了陈规陋习,“身边好人”的评选,树起了文明的标杆。
从山泉润物到产业破局再到文明新生,新桥村以生态为底色、以民心为落点,书写出了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