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节文明网-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

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 > 文明村镇
发布时间:2025-03-05   来源:黔西融媒   
选择文字大小  
  

  中同村位于黔西市金碧镇的西北方,这里依山傍水,东接新富村,南邻荷花村,西与新兰村相望,北连龙潭社区,距县城仅11公里,却仿佛与喧嚣世界隔着一层薄雾。5.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4295亩耕地与2260亩松林交相辉映,汉、苗、彝、布依等多民族在此和谐共居。村头的老槐树下,老人们常说:“中同的魂,是三百年前的炉火铸成的。”

  

  “炉铁沟”——这个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名字,源自清代炼铁铸铧的烟火。彼时,村中炉火昼夜不息,铁匠们挥汗如雨,将废铁锻造成犁铧、镰刀与铁锅。传说中,一位古仙化身老者,在凤凰抱蛋穴与回龙穴之间传授铸铧技艺,村民为感念仙恩,于山洞建起古仙庙。每逢春节,祭祀的锣鼓声与铁器碰撞声交织,老君炉前的香火绵延三百年。如今,古法铸铧虽已式微,但村头沙窖旁仍留存着当年的痕迹:焦炭堆叠如小山,锈迹斑驳的模具静卧草丛,仿佛在诉说“千锤百炼出深山”的传奇。

  1958年的中同村,还是一条泥泞中的困顿之舟。黄泥路遇雨成浆,村民挑水需跋涉数里,夜晚靠油灯照明。转机始于1977年,“大堰坎”水库的修建让400亩旱田化作青翠稻浪;2016年,太阳能路灯点亮了200条村道,篮球场与文化活动广场上,年轻人的笑声冲散了往日的沉寂。如今,“两个硬化”工程让连户路与院坝披上水泥新装,7口龙潭清泉流入家家户户的水缸。

  

  近年来,中同村更是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,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养鸡产业。通过“合作社 基地 农户”的模式,中同村发展了4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,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。同时,中同村还积极引进龙头公司带头发展养鸡产业,贵州裕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便是在这里扎根的一家企业。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,已建成鸡、鸽养殖大棚16个,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,养殖黔化乌鸡和本地土鸡15000只,养殖鸽子12000羽,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,还为村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中同村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,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这里的风俗简朴、道德高尚、文明向上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,越来越多的旧风陋习被摒弃,新风尚在这里蔚然成风。自由恋爱、和谐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,妇女们积极参与竞选,担任村干部,撑起了中同村的“半边天”。

  走进中同村,历史的回响无处不在。梁芳亭将军的墓志铭静卧大雁坡,铭文记载着这位晚清名将“舌战千民平骚乱”的仁政;布依族的酸汤鱼香气从木楼飘出,米豆腐滑过舌尖的刹那,酸辣滋味与夏日的蝉鸣一同在味蕾绽放。端午时节,村民提着半斤白糖走亲访友,糯米饭与糍粑肉摆满长桌,山歌唱醉了整片松林。

  

  最动人的,仍是铸铧匠人的执着。虽不再有百人协作的壮观场面,但村中老匠人仍守着祖传技艺:备料时绵沙土要筛得极细,打铧模需反复校准角度,铁水倒入沙窖的瞬间,火光映亮皱纹密布的脸庞。打磨成型的犁铧陈列在老屋角落,锋刃上的寒光,恰似岁月打磨出的坚韧。

  

  中同村的故事,是铁与火的史诗,也是山与水的牧歌。从清代炉铁沟的铿锵,到今日美丽乡村的嬗变,这片土地始终在时光中默默生长。当夕阳为松林镀上金边,古仙庙的飞檐与养鸡场的钢架在暮色中相望——传统与现代,在此刻达成了最诗意的和解。或许,真正的桃源不在世外,而在人间烟火的温度里。


责任编辑:陈 红江
【】【】【】

联系地址: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9楼西0922 咨询电话:0857-8630030 咨询qq:1509077332 邮编:551700
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 copyright 毕节文明网 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的版权所有 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的技术支持:毕节试验区网 黔icp备 05000423 号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