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家店村位于金碧镇南面,东邻雨朵镇、五里乡,南接观音洞镇,北靠金碧镇中寨村,距镇政府4.5公里。全村地域面积6.8平方公里,平均海拔1200米,气候宜人,环境优美。村内旱地2452亩、水田520亩、森林3090亩、山坡1680亩,有一个大型水库——水淹坝水库。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,758户3658人,常住人口1928人,外出务工1730人,居住民族以汉族为主,也有布依族、苗族等少数民族。村民们主要以种植玉米、水稻、马铃薯为生,养殖黄牛196头、商品猪和能繁母猪765头。村内设有14个公益性岗位,其中保洁员8名、护林员4名和综治协理员2名。
杨家店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,当时一户姓杨的农户在村内开了一家马店(驿站),村名由此而来。1958年,杨家店村成为金岗大队,1981年更名为杨家店大队,1984年改为杨家店村村民委员会。1999年,由原来的杨家店村、金堰村合并成杨家店村,设立杨家店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。
乌蒙马
杨家店村在明朝时期即为马市,是为当时水西(黔西)地区贸易马匹提供了重要的中转场地。金碧镇养马的历史悠久,宋代以后,西南是买马的重要地区。元代在亦溪不薛(水西,今黔西市金碧镇新富村附近)设有大牧马场。到了明代,由于战争的需要,卫所的建立和驿运的繁忙,用马量骤然增加;加之贵州山路难行,外地马多不适应,刺激了养马业的发展,金碧镇养马以水西马和乌蒙马最为著名。
2015年5月,杨家店村打通了通村公路,为村民带来了福祉。从2015年至2017年,全村完成了通组路硬化工程,实现了11个小组组组通水泥路,解决了农户出行困难的问题。连户路硬化1213平方米,受益农户29户107人,其中贫困户9户37人;院坝硬化400平方米,受益农户20户77人,其中贫困户8户18人。水淹坝水库的自流水也覆盖到村各组。2018年7月,农业农村部认定杨家店村为“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”。2020年以来,村内发展皂角育苗320亩640万株、香樟育苗170亩416万株、桦木育苗78亩730万株。2024年,村内探索种植高粱350亩、马铃薯500亩、小麦150亩、青贮玉米100亩。
杨家店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将村集体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合作社从集体股中拿出10%的资金作为公益金,主要用于技术培训、知识教育以及文化、福利事业和生活上的互助互济。2021年,合作社从集体股份分红中的公益金1000元发放给村困难群众大学生,每人500元。2022年底至2023年初,为解决因干旱导致的生活饮水困难,合作社新修蓄水池11个,解决349户1056名村民的用水问题。新建水池2个,铺建水管1500余米,现已完成,覆盖率为100%。2023年,村内探索种植大豆玉米复合套种300亩,聘请3名专职管理人员,规范生产管理。同年,杨家店村荣获省级“民主法治示范村”。截至2024年,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达277万元,其中村集体以资金入股110万元,村民以土地经营权、资金等入股167万元。
杨家店村的历史上,南明寺的修建是一个重要事件。南明寺位于金碧镇杨家店村一组,由罗海洪于康熙四十九年(公元1710年)创办修建。罗海洪在修建水西东山寺院后,路过本村,见民风淳朴,许愿在此修建寺庙。为打消老百姓的顾虑,他在省府衙门砍掉一只手做抵押,修建南明寺后赎回。南明寺修建不久,罗海洪见本村教育落后,创办南明寺义学馆,无偿为当地儿童提供教育,当时有童生20余人,部分优秀童生选拔转入狮山书院(水西东山寺院)。南明寺的修建为本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现瓦厂小学的前身就是南明寺义学馆。
瓦厂小学始建于1710年,前身为“南明寺义学”,位于杨家店村西南面,与现瓦厂小学相距一公里。创始人罗海洪(1647—1719),女、汉族,创修南明寺。1912年,南明寺书院更名为黔西县南明寺养正小学。1930年,在六勒办一所养正分校,1935年南明寺养正小学和六勒养正分校合并迁到黔西三小,更名为瓦厂小学。1935年,学校搬迁,地方儿童无学习之地,得到邹庆银、苟银成、刘厚调三人支持,瓦厂小学得以延续。1961—1962年,学生75人,教师2人,校址迁到彭家寨,新修教室3间,桌凳50套,让地方儿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。
杨家店村辖区内的水淹坝水库最初源于1957年村民为解决灌溉问题而自发筑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一小型水利设施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。2016年2月,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黔西县水淹坝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,标志着其在区域供水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保护。保护区的设立分为一级和二级,总面积达2.26平方公里,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为0.78平方公里,二级保护区面积为1.48平方公里。这样的划分旨在更科学地保护水源,确保水质的安全。
杨家店村的水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,从最初的人背马驮取水,到如今实现“饮水不愁”,特别是附廓水库的建设,为杨家店村的饮水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村内还实施了多项水利工程,如“渴望工程”“解困工程”等,有效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。水利建设不仅解决了供水问题,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。例如,有了稳定的水源供应,村民开始发展养殖业,如野鸡养殖,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。
杨家店村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,还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。村内的南明寺、瓦厂小学、水淹坝水库等都是历史的见证,承载着村民的记忆和希望。杨家店村的发展历程,是一段充满挑战与奋斗的历史,也是一段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旅程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片山林、每一滴水,都诉说着杨家店村的故事,见证着杨家店村的变迁与成长。